佛门礼仪 | 斋堂礼仪、礼拜礼仪、敬僧之法、佛门称谓


佛教把一切行为分为三个部分:身业、口业、意业。从外义上讲,佛教修行是对这“三业”进行自我完善与修正的过程,所谓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。佛教礼仪就是对身业与口业的一种示范,若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,内心会自然流露在外表与行为上,反映出安祥的仪表,使人产生仰慕及恭敬之心。

 

斋堂礼仪

 斋堂即是五观堂,五观是指僧人吃饭时应该想见的五种思维境界,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;忖己德行全缺应供;防心离过贪等为宗;正事良药为疗形枯;为成道业应受此食。

斋堂仪规应内外威仪当具足,以上五观为向内,即食存五观。向外则是端身正坐,正意受食,切勿散心杂话、起诸分别。

食为法本,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,最初三匙饭送进嘴里之前,依序发愿:愿断一切恶,愿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。拿碗筷的方式,碗代表着龙珠、精华,手谓之龙口含珠,筷子谓之凤点头。捧碗进食应如龙吞珠,以箸挟菜当如凤点头。

 

礼拜礼仪

“礼拜”主要是对佛、菩萨、佛塔、长老、大德、法师等,表达敬意的行为。因对象不同,礼拜的次数、场合及注意事项也有不同,略述要点如下:

 

 礼拜的次数:

一拜▶ 用于顶礼长老、大德、法师。礼拜者虽说“顶礼三拜”,但长老大德回说“一拜”,或“问讯”,或“不拜”,学人皆应以服从为恭敬,如法行礼。大德如未回答一拜或问讯,礼拜者也可一拜。 

三拜▶ 拜佛时须三拜。

 礼拜的场合:

 1、凡礼拜长老大德僧,应先禀明,并延请至佛殿内,或供有佛像、藏经之处礼拜。

 2、大德于路上行走、客堂会客、斋堂用餐、禅堂打坐,或于公共场所、剃头、休息、睡眠、摄心经行、诵经拜佛时,均不宜礼拜。

 3、在殿堂要先向佛菩萨礼拜,再向大德顶礼。

 

 注意事项:

 1、陪同师长礼佛,不宜与师长并礼,当随师后远拜;

 2、佛殿中央的蒲团是给寺院的住持、主法或诸山长老专用,一般大众不宜用来礼拜,以示尊重;

 3、礼佛时,应从容不迫、五体投地、精勤作观,不宜急起急落;

 4、礼佛时,可默念偈云:“天上天下无如佛,十方世界亦无比,世间所有我尽见,一切无有如佛者。”

 5、见有人礼拜时,不可从人前经过,以免干扰他人礼拜。

 

敬僧之法

1、礼请大德开示,应事先约定时间,不宜突然造访;

 2、见大德,应问讯、合掌、正立,澄心谛听。要知道次第的坐处,大德示坐,方可就坐,坐时应端正,不可倾斜倚靠;

3、问法宜简明扼要,不可噜苏或自说自话,更不可探问大德私事或故意问难;

4、站立位置不可高过大德,亦不可立于路中,或躲在隐处;

5、大德问话,必开口坦诚回答,答话时不可太大声或太小声,以能听到为准;

6、闻法时应细心聆听,行注目礼;闻法后应思惟法义,信受奉行。若有不解,可向大德请教,但不宜表示怀疑或与大德辩论;

7、请益完毕,应至诚礼谢大德,听候大德招呼,或由其侍者引导,方可离去。

 

佛门称谓

“称谓”是一种礼仪,也是身分的代表;在佛门里,称谓常是职务的代表,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。以下是对出家众的主要称呼:

法师▶ 以法为师,以法师人者,也是对出家僧众的尊称。

师父▶ 对一般出家僧众的尊称,如天主教对神职人员称神父。

大师▶ 是大士、菩萨之意,有特殊才能者、杰出者、专家的称呼。

和尚▶ 一寺之长称和尚,是亲教师之意。对于德高望重的尼师,则称为和尚尼。法子当住持后才可称“老”和尚。法弟当住持,则称“退居”和尚。

上人▶ 学长、长老、大德、长者、平辈,皆可称之。

长老▶ 戒德俱尊的比丘、比丘尼称之。

 

本文转载自“普觉之舟”公众号

谨供读阅参考